公园里陈列着装甲车、火炮等退役武器,拥有4家国家级军工企业,各种特色浓郁的军事文化主题公园、新型工业旅游路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内蒙古包头市,随处都能感受到军民融合的强烈氛围。
“包头建设之初就是为了满足戍边需求,新中国成立后又在满足国防需要中不断壮大,已连续8年获得国家‘双拥城市’,多次获得国家军转干部安置先进地区。”包头市市长赵江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当前,包头抓住时机大力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通过‘军转民’‘民参军’建设军民融合5大特色产业园,培育高端装备方阵,以此稳边、固边、兴边、富边”。
在中国兵器一机集团军民融合生产车间里,高大威猛的防护特种车、履带式特种消防车、防暴岗舱等多种车辆排列有序。该集团技术室业务主管丰涛自豪地告诉记者,“高机动性、高防护性是这些车辆的共同标签,它们是军车技术民用化的典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机集团就把军民融合发展摆上重要位置,率先吹响了“保军转民、二次创业”的号角。经过多年努力,该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先后研制了20多项军民融合产品,装备制造实力和竞争力大大增强。
2016年1月,包头市又在自治区率先成立了军民融合领导组织机构,组建了军民融合办公室。他们先后完成了市县两级2480余项数据指标采集工作,编制完成《包头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总体方案》,同步策划储备总投资2.3万亿元的2606个军民融合项目。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是其中的重点,预留了4800亩土地用于保障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用地需要,还规划建设了园中园――包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围绕技术上“军转民”、资源上“民参军”,包头的一大批军民融合项目尤其是高端装备项目已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机集团大功率自动变速箱、新型反恐防暴车,北重集团3.6万吨垂直挤压机、1600吨精锻机,二二厂核电燃料元件、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五二研究所高性能铝合金焊丝等项目,均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包头稀土研究院与中科院的硬盘玻璃基片和高端稀土抛光液、北重集团与北京理工大学的纯电动专用汽车整车集成技术、稀宝博为的野战车核磁共振成像仪等一大批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研发成功,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
为了激发更多主体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包头市还积极搭建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目前,全市建立了2个国家级军民融合技术转化中心、1个国家和地方共建的军民融合工程技术中心、1个自治区级军民融合重点实验室,先后培育创建了创新型(试点)企业136家,培育发展中国技术交易所包头分中心等20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今年我们将重点建设51个军民融合项目,总投资超过123亿元。”包头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彬告诉记者,“‘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互动、协调发展’战略给包头市经济带来勃勃生机,以非公路矿用车、重型汽车、新能源汽车、铁路车辆、石油机械、工程机械等为代表的军转民装备制造产业,正成为包头市新的产业支柱”。
信息来源: 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