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网站位置:>>首 页>>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纪实
更新时间:2017-9-20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与此同时,北京中关村作为首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被赋予了发挥中关村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的作用,形成区域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国家使命。
  2014年,国务院部署在更大范围推广中关村试点政策,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军民融合成为中关村创新平台和中关村部际协调小组两大部际平台的工作职能之一。
  2016年3月,中央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军民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久后,“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出现在国务院印发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中。
  “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契机,以国家军事战略需求和中关村创新发展需求为牵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及整合利用,谋划构建体系完善、创新引领、高端集聚、高效增长的军民融合高端产业形态,探索构建军民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模式,打造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有力地助推了中关村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中关村军民融合的经验、政策很多,核心就三点:根本要求是打造‘杀手锏’,深深扎根于中关村,始终坚持示范引领。”一直致力于其间的中关村管委会军民融合创新工作处处长张晓明将之形象地称为“三三模式”。
  搭平台建体系,构建集聚发展的高端产业形态
  在持续高温的日子里,一件穿戴方便的“空调背心”将是户外工作者必备的防暑秘籍;几百米外远距离发射,消防车不用到达火场,只需一键操作,能够自动瞄准的“导弹灭火”产品成了专门用来对付高层建筑火灾的克星;还有给地下管线做“CT扫描”的探地雷达、24小时全天候实施监控的无人机……这些都是科技军民融合实践下的产物。
  作为我国第一个改革创新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教智力资源密集、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军队和军工集团总部及科研机构集中三大优势成为中关村军民融合厚植成长的沃土。
  以国防科技研发、成果孵化、企业培育等为重点的海淀园;以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的大兴—亦庄园;以应急救援、通信导航、高端装备等为重点的丰台园……一批各具特色的园区集聚发展,推动了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军转民”“民参军”并非简单的聚合就能相互投契,资源整合了、力量聚合了之后,还有一个结合的问题,在张晓明看来,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信任”,只有通过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军民之间的“车同轨、书同文”。
  政策先行。2013年,北京市政府印发《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初步形成有利于军地合作科技研发、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各类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军民科技创新资源的融合。2015年,中关村海淀园规划构建“一体三园”军民融合创新模式,促进“民参军”,推动“军转民”。2017年4月,《中关村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出台,提出给予中关村军民融合特色园开发建设或运营管理机构每年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支持。
  搭建平台。积极支持联盟、协会等社会组织与军方、军工集团对接,提高创新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应用效率。目前在中关村注册与军民融合相关的产业技术联盟有数十家,涉及智能机器人、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集成电路等多个行业,社会组织成为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和资源。2016年12月,中关村军民融合军地对接平台暨军方联络处揭牌仪式隆重举行。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后勤保障部、训练管理部等13家军队单位在海淀区设置联络处,为军民深度融合提供宏观政策指导,为企业参军提供直接需求牵引。
  培育企业。突出民口军工企业等主体力量建设,中关村上千家企业参与军民融合,涌现了一批“民参军”领军企业,一些企业已成长为我国民口企业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第一个总师单位和总体单位,多个中关村企业先进科技成果获得军方关注和应用。未来,拥有重大颠覆性原创性核心技术的“中关村前沿科技企业”将成为中关村民口企业军工领军企业的重要来源。
  一体化全链条,打造需求对接资源共享全新模式
  2016年上海CES展会和北京第五届中国国防信息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上, 一家仅成立一年的公司引发了广泛关注,由芯盾(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的、获得多项专利的DR4H信源融合加密支撑技术体系,可实现全程全网加密通信,通过中关村联盟“红娘”牵线,这家公司成功实现“民参军”。
  “近年来,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大门已经向民口企业开放,但有相当一部分民口企业不知道‘民参军’的‘门’在哪里,不知道部队的需求是什么,许多民企不知道门槛有多高。因此,只有引导企业跨越门槛,才能使其参与到军民融合、国防建设中来。”张晓明说。
  促进军地需求对接与成果推广。举办50多次“民参军”“军转民”技术产品对接会、推介会,汇编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目录。2017年5月,针对军民科技创新需求,以“融合创新 科技兴军”为主题的中关村首届科技军民融合专题赛启动,获奖项目将推荐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前沿项目政策支持范围,一场创新需求与解决方案直接对接的盛宴将让更多的企业有“揭榜”的机会。
  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聚焦科技军民融合创新需求,促进军工集团公司和军队所属多家实验室认证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鼓励企业和院校建设开放实验室。目前中关村已有网络通信、软件信息、先进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实验室为企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
  探索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2017年7月,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正式启动,发挥“互联网+”作用,激活社会化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为军民融合创新创业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支持中关村联创军民融合装备产业联盟探索开放式教学、汇聚式科研、引导式创业、一站式服务的军民融合创新创业服务新模式。
  大力支持成立各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搭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军民融合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目前,示范区已聚集天使投资人约2万名,活跃的创业投资机构900余家。同时,示范区率先开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试点,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设立子基金72支,总规模达390亿元,其中出资与九鼎投资公司合作设立中关村九鼎军民融合投资发展基金,与某导航产业领军企业合作设立产业投资发展基金,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可复制可推广,运用市场手段激发融合创新活力
  北京北摩高科摩擦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老牌军工企业,因产品单一曾一度濒临破产。董事长王淑敏上任后,企业果断转型,从刹车盘(副)到刹车机轮,再到刹车系统,其产品有的已装配在新型武器装备上。如今,北摩正在全力冲刺国产高铁机轮的研制。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王淑敏对记者说。
  在张晓明看来,要消除军、民中间的缝隙,必须转化知识产权,二次开发后才能走向市场,其中解决融的问题十分关键。
  探索成立中关村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由北大、清华、中科院等14家学术单位共同组建的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采取高校院所、企业及社会资本有机“黏合”的发展模式,在硅谷、香港设立分院,遴选顶级科学家就地开展高水平研究,还建立了包括知识产权基金、协同创新子基金、银行融资及社会投资等在内的30多亿元“资金池”,助力多个项目达成技术转移协议,一些项目取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促进了产融铰链。在中关村的支持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探索组建中关村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无人机等军民共用项目试点工作。
  探索建设国防知识产权推广转化服务平台。中关村与国防知识产权局签署军民融合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应用试点工作备忘录,共同支持成立中关村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孵化中心,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的发现、孵化及培育。目前平台集成多家军工单位、几千件专利进行技术二次开发。创客天下集团与中关村天合科技开展军民科技成果、科技资源进行交易和转移转化应用。
  探索创新军民融合措施办法。着眼政策引导、激励、扶持、补偿,组织中关村科技军民融合体系设计、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基地、军民技术转化特点规律等课题研究攻关和相关政策法规梳理分析,推动出台《加快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措施意见》,促进政策性障碍破解。
  探索实践多种“民参军”模式。引导协助企业积极探索了技术领先、民企军工、校企合作、基金联合、联盟推动、军地合作建园等模式,实现多种创新模式共享复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展望未来,中关村将推动军队、政府、企业协同发力,进一步推动民口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与国防需求无缝对接;助推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联动,大胆探索破解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瓶颈”难题;构建军地双方协调机制,军民先进技术发现、对接和验证机制,军民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形成军民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拓展军地协同创新路径。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  服务清单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手机访问

Copyrights 2016-2020  

南京锐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27521号-1

地址: 南京市秦淮区永智路5号五号楼3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