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网站位置:>>首 页>>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瞄准国家创新示范区,上海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迈向新高度
更新时间:2017-9-21

     对上海来说,将如何继续发力军民融合产业?抓手就是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上海已依托莘庄工业园区挂牌成立了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目前,正在代表上海申报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今年底这里将呈现出四舱结构的太空站,每个舱体担负不同的使命。”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航天”)旗下的利正卫星应用公司信息化经理陈兆武,指着眼前一片空置的厂房说。原来,这片位于上海航天对门6万平方米的建筑,将依托航天科技创新和工程优势,打造成航天“硅谷”,成为引领闵行区军民融合发展的翅膀。


【打造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 


    今年7月,上海航天与闵行区签订共建协议,将这片原来的空置厂房改造成上海(航天)军民融合创新创业中心。陈兆武说,中心将打造开放式的军民融合展示交流中心、创新设计中心和产业促进中心,重点围绕空间信息应用、商业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智能智造等产业发展,打通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50多年来,上海航天在弹、箭、星、船、器领域全面开花,集聚的上千项军民融合技术,届时都将放到“上海太空站”孵化并产业化,各类资本、创业团队都可放马过来,这里将成为上海航天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新形势下,上海航天军民融合产业重点围绕‘新’和‘融’做文章,通过改革创新,激发企业活力;通过融合共赢,形成军民融合发展新生态。”上海航天规划部副部长李亚军说,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推动上海航天“十三五”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目前,上海航天已将军民融合作为后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将军民融合产业作为军、民、军民融合“三驾马车”之一大力推动。为调动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还实行工资总额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结果挂钩的政策,新增工资的30%向军民融合产业人才倾斜;同时,研究建立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转化创新机制,加大开发团队在成果转化中的受益力度,激发团队骨干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以往军工企业把可以军转民的技术抱得死死的,闷头自己干,但没有市场力量的参与,往往让这些技术很难实现产业化。如今,上海航天开门干事业,不但吸引优秀的军民融合项目团队一起干事创业,同时,还计划引入合作基金,发挥体制外优势,破解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遇到的体制机制难题,促成产业孵化的临门一脚。
    就在这两年,上海航天已快速涌现出近百项军转民孵化成果,泡沫夹层复合材料高速列车前锥的材料、成型技术研究及制备,为我国高铁再次提速提供了技术保障;利用航天低温及高压阀门研制技术,研发出无源温控紧急切断阀,解决了国家LNG装备中高端阀门国产化低下问题……


【在民参军中放大企业技术价值】 


    上海航天的军民融合实践只是上海“军转民”的一个缩影。而在“民参军”上,上海企业的表现同样精彩。
    运载火箭、航天飞行器……以往这些大国重器都对民营企业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沪上民营企业在其中已经担当重要角色。
    目前,国外火箭、飞机的自动化总装测试技术已相对成熟,而国内仍沿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装配测试方法,总装方式沿袭原有手工装配为主的生产模式,在具有防爆要求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且产能滞后、周期长。位于闵行的民营企业上海拓璞数控科技,用精益制造脉动生产线的设计理念对生产流程进行再造,完成了国内首条航天自动化总装生产线的研发和制造,并已成功应用于某航天单位,首批产品已成功实现自动化装配和测试。该项突破实现了我国航空航天系统由手工装配到智能制造的大跨度飞跃。
    在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军品配套政策引导下,沪上一批像拓璞数控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如,上海康达化工新材料公司为解决我国水面舰船、潜艇及其他水下、水面工程舱室内部绝热保温等问题,自主研发了低密度聚酰亚胺泡沫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上海天马微电子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液晶屏生产商,自主研发的25.6英寸机载超大一体化液晶显示屏加固模组,已在我国新一代军机完成装机测试及试飞,使国产机载液晶显示原屏设计、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民口配套单位完成军品总产值同比增长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配套单位还首次突破了由提供配套产品向承接武器装备总体任务的转型,去年审批了4家涉军单位吸收社会资本实行改制、重组及上市。
    来自市国防科工办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通过保密资质认证企业258家,军民融合企业逐步壮大。2016年,全市军民融合产业总值达到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成为推进上海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全力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 
对上海来说,将如何继续发力?抓手就是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目前,上海已依托莘庄工业园区挂牌成立了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目前,正在代表上海申报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闵行为何能代表上海建设全国的示范区?作为一个工业起家的区,闵行积累了厚实的制造业家底。目前,闵行区共有军工单位20多家,带动航天航空、船舶制造、核电等领域的装备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水平居国内前列。同时,依托上海交大、上海电气、新闵锻造等42家民口单位参与的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形成了卫星应用、重大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去年,闵行区军民融合总产值达1900多亿元,撑起了上海的“半边天”。
    闵行区委书记朱芝松表示,闵行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必将成为闵行今后发展的新亮点。闵行将集全区之力,整合各方资源,全力创建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用金融为军民融合赋能,是上海的看家本领。据了解,除2016年闵行设立的总额为20亿元的“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外,按照“国家地方共建,市区共同引导、社会资本主导、专业公司运作”的原则,闵行区正与市国防科工办发起设立总规模为30亿元的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
    同时,围绕军民融合科创、产业、人才、金融四大要素,闵行区构建了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如入驻的军民融合创新创业类重点项目,可享受办公、生产经营场地租金前两年免除、第三年减按50%标准补贴;获得军民结合军事技术项目合同研制任务的民企,可享受合同金额10%的资助;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最高可以得到500万元扶持;如果企业拿到军工生产相关证书,还可得到30万元的补贴。
闵行区副区长吴斌说,对于军民融合而言,比资本更重要的或许是良好的产业生态。闵行区正在构建“一体、多翼、一基地”的空间布局,以打造满足军民融合企业各阶段发展需求的载体链。
    所谓“一体”即位于莘庄工业区内的核心服务区,集聚展示交易、公共服务、孵化中试等功能,满足军民融合企业各类需求;“多翼”则是创新创业的载体,包括上海(航天)军民融合创新创业中心、零号湾军民融合孵化器、中航紫竹特思创联合孵化器以及保大和众科技创意产业园,将打造各具特点的军民融合专业孵化器;“一基地”是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支持区域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该基地预留4平方公里土地,用于军民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在优越的产业生态环境吸引下,近期一批军民融合典型项目纷纷落户闵行。如齐耀重工投资16亿元,建设船舶动力配套件生产及军民融合产业化能力项目;欧比特卫星公司则投资6亿元人民币,打造卫星大数据产业孵化基地。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  服务清单  |  发展历程 |  网站地图  |  手机访问

Copyrights 2016-2020  

南京锐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27521号-1

地址: 南京市秦淮区永智路5号五号楼3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