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军工办发〔2016〕55号
推进山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是我省贯彻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做好煤与非煤两篇文章、优化我省产业格局作用重大。为加快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
推动军工技术民用转化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山西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省份之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门类涵盖兵器、航空、航天、电子、船舶、核工业等领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调整和发展,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完成了由单一军品向军民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指引下,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国防建设和我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我省重点实施军民融合项目65项,总投资245亿元,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开放,由“十一五”期间十多个产业领域聚焦优化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4个对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作用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015年,4个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45亿元、72亿元、28亿元、25 亿元,在全省军工民品销售收入的占比分别达到52.16%、26.03%、10.23%、9.04%。
2.重点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培育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煤机装备、动力装备、特种车辆等一批市场占有率高,行业地位突出的优势产品。晋西工业集团突破高铁车轴国产化关键技术,规模位居亚洲第一,市场份额占据全球5%,货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1/3。电子信息产业:围绕电子专用设备、信息安全、计算机控制、加固计算机及外设等产品和系统,打造形成了山西军工特色。以中电科三十三所为基础组建的中国网安公司正在信息安全领域奋力开拓,努力打造山西百亿信息安全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高档活性炭、高效高压永磁同步电机、辐射防护类等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北方机械制造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效高压永磁电机,经工信部组织鉴定综合节电率10%-20%,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列入国家重点推广产品目录。新材料产业:SIC三代半导体材料、高精度铜板带等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发展空间较大。中电科二所SiC研究生产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产业集聚发展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长治康庄航天工业园、太原中电科光伏产业园、太原中电科电子信息产业园、晋西春雷铜带箔加工工业园、太原市轨道交通及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太原平板显示电子装备生产基地、太原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园、中船重工晋城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区、太原电磁信息安全物理防护产业基地等9个军民结合园区(基地),总投资137亿元,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250亿元。
4.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明显。围绕军民融合重点领域,发挥军工科技创新优势,突破了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电机制造、防信息泄漏等一大批军民两用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山西汾西重工公司发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院士工作站优势,电机制造技术不断创新,船用发电机、风力发电机、电动机等产品的性能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中电科三十三所在电磁物理安全技术、频谱安全技术、工业控制安全技术等综合型电磁防御技术方面积累了400多项科研成果、70余项专利,防信息泄漏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化工、交通、电力、能源等安全工程。
5.“民参军”取得进展。一批新兴民口、民营配套单位进入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目前在民口已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30家单位中,民营企业占11家,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了我省“民参军”特色。太钢集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作研制生产的T800H聚丙烯腈碳纤维,在国防科工局组织的性能检测中名列前茅;大众机械厂围绕军队信息化建设领域,实施重点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项,提升核心能力,现军品产值占其全部产值的80%以上;中北大学、银光镁业等单位铝镁合金材料生产研发,涉及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技术及市场占有率均处全国领先地位;以科泰、华洋吉禄、斯利德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电子企业在制导、安全计算机等领域积极进取,跻身装备科研生产,华洋吉禄还成功实现新三板上市。
6.政策环境持续优化。2013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纳入到全省转型发展的整体布局;近年来,我省与中航工业、航天科技、中船重工、中国兵器和中电科等五家军工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5年我省与中船重工、中国兵器和中电科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特别是2015年12月我省与科工局签署《山西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关于推动山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优化发展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看,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还存在总体规模偏小、发展速度不快、发展质量不高、融合层次较低等问题,主要原因有:
一是产业布局不够优化。受限于国家布局,山西军工常规型武器多,高新武器装备少,配套产品多,资本密集度高的主战装备和重要分系统布局少,传统能力量大面广,尤其是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产品相对偏少,规模化、产业化相对不足。
二是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军民融合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军工适应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军民融合发展主动性不够,面向市场化的民品运行机制尚有差距,开放性思维、创新性举措有待加强。全系统科研院所改制尚未完成,企业股权多元化改制任务艰巨。
三是军民融合程度不够深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园区化、基地化不够,围绕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协作企业不多,对地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有待进一步放大;军工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够高。创新平台建设、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与地方优势互补不够,国防科技工业的科研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民参军”企业数量还不多,军民双向开放融合的大格局有待加速形成。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山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将迎来新的历史转折点,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经济步入中高速、中高端的“新常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将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同时,“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将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打开新的巨大空间。
从省内层面看,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高度重视,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把山西军工作为我省创新体系建设和转型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扶持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与此同时,在全省实施“三大突破”,煤炭“六型转变”大力发展“七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系列重大战略布局下,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为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条件。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着眼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大局,牢固树立“五个发展”新理念,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围绕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推动“六大发展”战略部署,以军民、军地产业融合为基点,坚持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着力推进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发展,着力完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机制,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产业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绿色发展、重点突破。结合全省产业布局,围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优势领域,突破重大关键技术,突出科技引领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加快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突破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人才、资本等障碍制约,释放潜能,促进重点产业优先突破。
——创新驱动、引领高端。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整合运用军地资源,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瞄准产业中高端市场和替代国外产品市场,融合军工与地方科研力量,推动高端化发展。
——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深化军工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由“要我融”转变为“我要融”;支持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引入社会资本,推进资产证券化,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优化体系结构,使改革与发展相协调。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规划引领,在科研生产、产业化、市场运营等方面把政府与市场作用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主要目标
到“十三五”末,争取全省军民融合产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升,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国内外市场份额大的领军企业,形成体系完善、创新驱动、高效增长的军民融合高端产业形态,建设全国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对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军民融合度显著提高。技术、能力、资本、组织等要素的军民融合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军转民技术成果转化和军民通用能力建设显著加强;军品企业的非国有股权比重明显提高;军工总装集成单位外部配套率明显提高;创建1-2个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改革示范市。
——创新驱动形成新局面。军民融合型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结构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军地军民互融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创新体系和机制;科技进步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军转民迈上新台阶。传统军工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领域产值年均增长10%;民品产值占军工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拓展大安全、大防务产业领域。
——深化和扩大“民参军”。民营资本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取得突破;“民参军”企业数量显著提高,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培育一批军品配套专业化“小巨人”,大力推进“民参军”企业进入新兴、前沿领域,由生产供货型转变为科研生产结合型。
四、重点任务
(一)以高端化、绿色化为引领,打造军民融合特色产业
聚焦产业高端,充分发挥军工技术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推动军地、军民资源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战略性新兴接替产业,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军民深度融合。
1.装备制造业。以智能化、规模化为目标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满足国防建设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着力推进生产过程、制造工艺智能化和装备智能化,创新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按照集群化、园区化、专业化、产业化要求,优化布局,改造提升,形成专业领域先导优势和产业链竞争优势,进一步强化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地位。发展重点是:
(1)轨道交通装备。扩能提质,开发生产高速铁路车轴、铁路篷车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新产品。推进晋西集团与省内优势企业合作,构建山西轨道交通产业基地,成为国产化轨道交通产品的重要供应地。
(2)煤层气发电装备。根据山西省煤层气气源浓度情况、煤矿用户对机组的功率需求情况,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按照自主研发、合作引进、消化吸收的产品技术发展思路,形成分层次、属地化、系列化的产品格局,从高端、中端和低端三大系列产品分层次满足我省煤层气市场的全面需求。
(3)新能源汽车。紧抓我省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机遇,围绕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科技竞争实力,研发新能源电动汽车超级电容用材料及组件、电控系统、电机、充电桩等产品,发挥山西军工汽车零部件领域铸锻件、车桥及系列汽车仪表、排气系统等科研生产优势,推进协作配套,拓展发展空间;做好甲醇等其它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中协作配套。
(4)新型显示成套装备。以系列化、成套化、自动化为方向,引领国内市场,开发平板显示生产全自动绑定生产线、全自动贴合生产线、LED背光源贴片设备。
(5)煤机装备。根据市场变化,优化产品结构,适时推进液压支架、防爆电机等重点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改造,为煤炭产业六型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
(6)石油及煤层气钻采装备。发挥在石油钻铤、石油钻杆科研生产优势,结合山西煤层气开发战略,研制开发煤层气探采机具,构建产品服务一体化营运模式。
(7)特种、专用车辆装备。做好新型井下现场混装炸药车、多功能联合吸污车、润滑油加注车、远程炮孔装填车等特种车市场推广,研发1-2种新型特种改装车;立足自卸车、环卫车和随车起重运输车三大类专用整车产品和车辆油缸、液压系统等汽车零部件,通过自主研发和产学研结合,不断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8)核电装备。由爆破阀为龙头的系列核级阀门产品向阻尼器、主泵等核电成套装备拓展,实现核电装备产业的大发展。
(9)智能装置。发展为智能制造装备提供关键配套且技术含量较高的铁路信号检测装置、电液控换向阀、核级阀门、液体控制阀、矿用智能电器、液压元器件、高性能密封装置等高端通用机械产品。
2.节能环保产业。以市场化、产业化为目标,做专做精节能环保产业,抓住国家和我省节能减排、环境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的巨大市场需求,着力强化技术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将军工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发展重点:
(1)节能电机。抓住国家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的机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产能,创新市场化推广模式,培植军工品牌拳头产品。
(2)秸秆资源化利用。结合我省实际,发挥军工装备制造优势,积极推广秸秆资源化利用特别是膨化微贮饲料项目建设,为秸杆清洁化利用和产业扶贫创造新模式、开辟新路子。
(3)沼气提纯。以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突破,加快推进沼气脱硫脱碳技术成果转化,推进生物质发电等沼气综合利用。
(4)垃圾焚烧发电。推广“炉排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强化风电、光伏发电材料组件和整机系统优化升级,强化与发电运营的有机协同,助推新能源产业做强做大。
(5)辐射防护。发挥山西军工辐射防护、核应急与核安全、放射医学与环境医学、核环境科学、放射性三废治理、环保技术等领域的研发优势,提供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管理技术支持,开发辐射测量系统,推进PM2.5检测仪、多探头辐射监测仪、个人剂量仪等产品的产业化推广应用。
(6)净化装置活性炭及其应用。开发生产沥青基球状活性炭等高端活性炭;面向工业装置和消费产品领域,延伸产业链条,研发脱硫脱硝装置、污水处理装置,空气净化器、集体及个体防护器材。
3.电子信息产业。以系统化、集成化为目标,做优做强电子信息产业,落实国家大数据和“互联网+”战略,加大军用电子技术的民用化、产业化推广力度,大力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军民融合产业领域的应用推广和新产品研发,占据行业高端,由单一技术优势向系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发展重点:
(1)网络信息安全。以国家实施建设网络强国战略为契机,在互联网、电子政务、工业控制、电磁频谱等领域研发物理安全、逻辑安全、终端安全、系统安全核心产品,构建安全应用系统,占据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领域自主化、多谱系核心地位。
(2)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以加强高分山西中心建设为重点,以省域高分产业化应用项目为抓手,加大协调力度,加快高分数据在我省应用推广,扩大高分卫星应用产业规模。
(3)北斗导航。充分发挥空间信息产业创新联盟作用,加快北斗地基增强加密网、数据中心、应用平台三大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我省特点开展北斗应用,壮大我省北斗应用产业。
(4)无人机及其控制系统。充分发挥吕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山西迪奥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单位优势,研发无人机控制系统,建设无人机产业化生产基地,推动我省通用航空业发展。
(5)云计算。发挥吕梁云计算中心、太原理工大学科学云计算中心等高性能云计算平台能力,面向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动漫渲染、仿真设计、科研教学等领域需求,建立产业链协同,推动产业化发展。
(6)计算机控制。发挥火控、指控等测控技术优势,研发承载平台,推动在智慧城市建设、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应用。
(7)传感器。以波纹管传感技术为核心,突破机电一体化制造工艺,开发制造智能仪表、汽车电子装置、气象装置;以磁传感器为重点,推进军民两用非硅MEMS器件产业化应用。
(8)推进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ERP、供应链系统等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4.新材料产业。以系列化、高端化为目标,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发挥我省企业、科研院所在研发生产军用关键材料取得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发力高端新材料产业,优先发展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形成宽领域的产品谱系覆盖,加强上下游资源整合,提升我省新材料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扩大在军、民两个领域的应用。发展重点:
(1)高端碳纤维及其延伸产品。提高T800H碳纤维批次稳定性,扩大产能规模,适时形成M55J石墨纤维生产能力,产学研合作开发以碳纤维为增强体的新型复合材料,加强在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推广,加速在重点民用领域产业化应用。
(2)高端铜及铜合金板带箔材料。以军工用铜为基础,与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铁路、航天、船舶等行业形成密切合作,并不断向铜镍、铜铁、铜钛等特种铜合金材料拓展。
(3)电子材料。重点发展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陶瓷基板、电磁防护材料及低成本、高转化效率光伏电池多晶硅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铜合金引线框架材料。
(4)磁性材料。发挥省钕铁硼工程中心平台优势,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推进钕铁硼产业化、高端化发展。
(5)铝、镁合金材料。发挥航天、航空、兵器等领域形成的铝、镁合金技术研发优势,推进国防成果的民用产业化转移,开发生产汽车壳体、支架、轮辋等产品。
(6)特种复合新材料。发挥我省军用化工科研生产优势,向海洋工程防腐呋喃树脂、高端装备制造铸造呋喃树脂、第四代新型环保制冷剂、聚磷特种橡胶、高性能腐植酸煤基精细化工等新材料领域拓展。
5.新能源产业。整合军地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带动光伏、风电、生物质、煤层气等新能源技术进步,支持军工集团参与晋北风电基地、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瓦斯发电循环利用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进程。
6.现代服务业。支持军工企业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生物技术等高技术服务业,挖掘军工在智慧旅游、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养老休闲、工程总承包、节能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潜力,拓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7.发展大安全、大防务产业。引导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向大安全、大防务产业领域拓展,面向国家安全所需的技术、产品、服务和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防务产业及民用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重点拓展:面向海洋、太空、网络等国家战略安全新空间,积极开拓环境与目标监测、技术和产品开发、运行管理和服务等新的业务领域;发展后勤装备与器材、警用装备与器材、军事训练装备与器材;针对各级政府部门、军队、银行、电信、能源等信息安全的重点行业,发展信息安全技术产品;针对公共安全和抢险救灾,发展安保警戒、应急救援产品。
(二)以链条化、集群化为途径,加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打造核心产业链条。围绕优势产业领域,巩固核心地位,加强上下游资源协同,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链条,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推动晋西车轴与太重集团、智奇公司联合重组,强化在高铁自主化、高载重列车、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形成我省轨道交通领域产业链条和研发产业基地;
围绕煤层气开发,研制抽采设备、瓦斯发电设备、余热综合循环利用系统,构建我省自主的煤层气综合利用产业链条;
围绕光伏、风电、核电等新能源设备的研制,打造全省新能源产业体系;
围绕空间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加强北斗、高分、大数据与云计算、软件应用与服务系统建设等,构建空间信息产业链条;
围绕信息安全,加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系统安全关键技术攻关,强化党政系统、工业控制、智慧城市以及大型企业安全应用,打造信息安全产业链条;
围绕大安全、大防务,研制敏感器件、仪器仪表、指控系统、综合管理平台、整车系统等,形成城市应急、管理综合一体化系统。
培育壮大军民融合市场主体。按照产业价值链延伸和技术溢出效应两个方向,培植规模引领型、技术带动型两类龙头企业,带动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化发展。培植一批销售收入100亿元级、50亿元级、20亿元级,产业链条长,对相关产业、区域经济带动力强、主导产品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的规模引领性型龙头企业。扶持一批掌握军民两用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承担重点项目任务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能力和规模。
(三)以集聚化、规模化为目标,促进军地经济深度融合
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支持长治市城南工业园完善功能和服务体系,打造现代军务、装备制造、光电信息、新型材料和综合服务五大功能板块,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支持太原、大同等军民融合产业聚集效益突出的区域申报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形成2-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军民融合产业销售收入太原达到300亿元,长治达到100亿元。
加强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规划论证。对省内具有军民结合特色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或军工企业重点产业发展区域等开展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认定管理,吸纳各类上下游企业共建,扩大辐射带动效应,努力形成军民融合特色更加明显、更加开放的产业集群。
3.壮大企业支撑型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园区)。在继续推进现有9个军民结合基地(园区)军地互动开放,扩能提质,完善基础设施,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绿色低碳发展,增强辐射效果的基础上,再重点打造8个企业支撑型基地(园区):
——太原微组装制造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依托中电科第二研究所,以增强装备研发、工艺研究、性能检测试验等为目的,打造国家级微组装基板制造及设备研制基地,达年产10亿元规模。
——晋中信息化装备产业园,依托单位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开展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等加工、试制、试验,大型指挥控制系统、车辆综合电子系统等生产、试制、加工、检验,成为信息技术孵化器,达年产18亿元规模。
——太原市(阳曲)T800H碳纤维材料基地,依托太原钢铁(集团)有限集团,在年产百吨级T800H聚丙烯腈碳纤维的生产能力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扩能至千吨级,新增M55J石墨纤维生产能力。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引进战略合作方,努力打造形成国内一流的以高端碳纤维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科研生产基地。
——太原市万柏林科技创新园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依托山西国营大众机械厂,建设电子检测中心服务平台,研发新能源汽车标准部件加工生产线,打造特色鲜明、集聚发展的电子科技产业孵基地,建设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和创业人才基地。
——太原节能环保产业园,依托北方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打造全球最专业的高效高压永磁同步电动机研制基地,引领高效高压永磁同步电动机行业发展,达产年20亿元规模。
——网络信息安全华北科技园,依托中电科三十三所,投资20亿元,围绕党政安全电子政务、安全云计算与大数据、网络监测预警、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手机、工业控制安全、物理电磁安全等,开展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研发、销售、服务、运维、融资等业务,打造华北一流网络信息安全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网安华北总部及业务服务中心。
——云智慧卫星应用产业园,依托山西云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8亿元,以高分和北斗为核心,建设集园区服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应用推广、人才培养、技术交流为一体的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和高技术企业集群,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的卫星信息空间信息技术产业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
——华北数字装备生产基地,依托吕梁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打造全国产自主可控计算机服务器、微卫星、无人机自主起降引导控制系统、便携式光伏电源系统、分布式储能系统等高精尖军民融合项目及产品;以“天河二号”大数据服务平台为支撑,立足吕梁服务华北地区数据安全容灾备份、科学研究、政务民生、智慧城市以及安全等领域的建设。
4.推进军工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推进我省与国家国防科工局战略合作,结合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实践,推动军民融合相关政策措施在山西省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军品市场准入、军工技术转化应用、国防知识产权处置和收益分配、军工投资等新机制。
按照“一个市对接一到两个军工集团、一个军工集团发展一到两个产业”的思路,鼓励各市与军工集团深度合作,加强新技术、新项目、新产业对接,坚持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考虑,坚持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一体化考虑,坚持产业特色和商业模式一体化考虑,在军事科研生产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教育资源聚集等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地区联合开展创建活动,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新路径新模式,促进军工经济和地方经济深度融合。
(四)以市场化、证券化为方向,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1.构建开放型军民融合经济。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在融入国家战略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强化区域合作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形成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全面开放新格局。鼓励军民融合产业面向全国、全球市场“走出去”发展,把适合我省发展的军民融合型产业“引进来”。
2.大力拓展“民参军”。开展军民融合型企业认定,支持我省优势民口企业通过直接参与、合作配套、收购兼并等多种渠道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引导我省民口企业向军用需求迫切的智能材料、无人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拓展,注重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上的应用;以基础配套、零部件、通用分系统领域为重点,培育和壮大一批“民参军”专业化“小巨人”,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积极帮助太钢、太重等重点民口配套企业申报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科研项目,支持“民参军”业务做大做强。
3.完善“民参军”服务体系。在符合国家安全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利用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和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平台,发布信息,产需对接;发挥各相关学会、协会及其它中介机构作用,服务生产对接、需求发布、成果转化、展览交流等活动;减化办事流程确保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绿色通道”畅通;积极宣传武器装备准入、退出、保密资格认证等相关政策;协助建立军品企事业单位信誉等级评价制度。
4.推动市场化改革。以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鼓励军工企业进行专业化重组,分类推动军工企业股权多元化,支持涉军资产重组上市融资,提高军工资产证券化水平。以调整军工资本结构、增强军工核心能力为目的,扩大引入社会资本,鼓励符合条件的法人组织参与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和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吸纳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扩大企业上市数量和规模,提高军工资产证券化率。
(五)以自主化、集成化为驱动,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
1.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统筹军地科技资源,围绕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行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完善以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共享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发展众创空间,支持创新联盟、创新中心等创新组织进入山西科技创新城,对军地联合攻关科研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发挥军转民技术优势,打造轨道交通装备、煤机设备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平台;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快低浓度瓦斯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永磁同步电机、煤层气及页岩气、深海油气开采等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打造节能减排研发推广平台;以信息安全技术为基础,以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物联网、应急指挥等需求为牵引,以发展北斗、高分为主要内容的空间信息技术产业为目标,加强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技术攻关,构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平台;以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电磁防护材料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设新材料研发应用基地;以辐射防护、防核生化、防电磁泄露、传感器、测试和试验等军工优势技术为核心,大力开发环保、卫生、安全、个人防护等民用领域,形成新一代防护装备技术研发、生产、检测和服务为一体的军民融合发展平台。
2.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开展前瞻性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在高铁车轴、轮对、煤层气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碳纤维、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信息安全等领域,形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技术成果。围绕军民融合重点方向,通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专项,攻克产品化、产业化重大技术,占据行业高端,形成辐射和带动效应。落实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科技人员分享科技成果权益政策,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非涉密和无特殊规定限制的实验室、科研设施与仪器等科技资源双向开放、信息交互、资源共享,并提供技术服务,享受国家、省有关激励政策。积极推进太原理工大学高性能计算实验室、吕梁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地方优势科技资源向军工开放共享,推动军民融合大数据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省内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其在关键原材料、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再制造技术与工艺,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增材制造等基础研究和先进工业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服务军品科研生产;推动军工风洞等大型实验设施向民用领域开放。推动军民通用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促进军民通用设计、制造等先进工业技术的合作开发、双向服务和成果共享。
4.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组织编制军转民技术推广目录,推动军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编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参军”产品技术目录,供军队和军工单位选择应用,并鼓励其直接采购民用技术或产品,推动先进民用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支持“民参军”技术成果申报国防科技奖励和申请国防专利。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山西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办公室由省国防科工办牵头组织,负责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工作的日常联络、协调、督导和推进工作。各市相应成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常设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努力构建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管理体系。相关企业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推进机构,企业主要领导是机构第一责任人,明确分管领导、明确职能部门、明确工作职责。细化目标责任指标,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加强考核评估。
(二)专项推动落实
建立规划年度评价、中期评估、后评估等机制;制定“十三五”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逐年专项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军工科技优势,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制定《省国防科技工业开展“双创”活动指导意见》,把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与“双创”活动有机结合;制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四个军民融合重点产业领域逐年专项行动计划,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抓好《山西省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创建实施办法》贯彻落实,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实现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继续实施智能制造、北斗、高分、两化融合、信息安全五大专项,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高端发展;研究制定《山西省军民融合型企业(单位)认定管理办法》、《关于促进我省“民参军”产业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厚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础。
(三)打造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等信息主渠道作用,提高政府军民融合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动态调整的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项目库,按照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三个类型做好项目储备,项目库以我省国防科技工业门户网站为依托,完善功能模块,搭建省级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平台。
按照“两基地五中心一载体”(科技孵化基地、“双创”基地,科技创新中心、培育转化中心、企业服务中心、信息集散中心、决策咨询中心和国际合作载体)的目标定位加快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建设。
筹建山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搭建军民融合产业项目投融资平台,积极促进银企交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以资本融合推动产业融合。
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我省军民融合产业项目的支持引导作用,对规划列入的重点项目,通过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其他财政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
完善协同合作平台。加强省政府和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工局、军队相关机构、中央军工集团在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建立和完善定期磋商机制,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在山西建设。鼓励军工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参与省内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支持省内各市面向军工领域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拓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
(四)加强人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高层次人才,可按规定享受我省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驻晋军工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纳入各地方政府的管理,享有本地区科技人员同等待遇。鼓励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与军工企业建立科技人才交流、培养制度,强化军民融合产业所需的定向培养、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五)优化发展环境
在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制定、完善有利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省级层面政策措施;鼓励各市根据实际,制定本地区引导、扶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税收、人才、项目、服务等方面不断优化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纪律保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夯实军民融合产业安全生产基础;做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证工作,为壮大我省“民参军”队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做好维护稳定工作,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加强协调服务,优先保障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所需原材料、水、电、气、热、通信等生产要素,确保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绿色通道”畅通。各地、各有关部门在规划、土地、环评等方面,要对军民融合重点项目优先予以保障和支持,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